审核评估·直通车

审核评估·直通车

【审核评估·直通车】心理与教育科学学院院长傅金兰:提升人才培养成效,构建学院发展新格局

发布时间:2024-10-09 浏览量:

编者按:本科教育教学工作是学校的中心工作。2024年下半年,学校将接受新一轮本科教育教学审核评估。这是教育主管部门对学校人才培养质量的全面检验,也是总结办学经验、查找存在问题的良好契机,更是凝心聚力、推动学校发展的强大动力。

为抓好本科评估氛围营造,展示各单位、部门的工作进程与动态,凝练各单位、部门本科人才培养的优势与特色,分享各单位、部门建设高水平本科教育的经验与做法,实现“以评促建、以评促改、以评促管、以评促强”的目标,推动学校本科教育教学工作高质量内涵式发展,党委宣传部策划推出【审核评估·直通车】系列访谈。

本期专访心理与教育科学学院院长傅金兰。

记者:傅院长您好,请您介绍一下学院的总体情况?

傅金兰:心理与教育科学学院暨教师教育学院,前身是2002年成立的教育技术系,2005年为适应系科发展调整为教育技术与传播系,2010年完成系科专业分流,2011年改系建院。

学院目前设有学前教育、心理学、小学教育三个本科专业和学前教育一个专科专业。各专业之间相互渗透,充分凸显了学院新文科背景下,注重综合素质和职业能力、培养应用型人才的师范性、地方性、开放性办学定位。学院坚持以生为本、实践取向、融合发展、追求卓越的办学理念,其中以学前教育专业为核心的专业群获批山东省自筹经费立项建设高水平应用型专业群。我们一直按照师范专业认证的要求,以“反向设计、正向施工、产出导向、持续推进”等系列重要理念推动专业建设,培养出了一批优秀的中小学和幼儿园骨干教师,获得了用人单位的一致好评。

学院共有教职工49人,其中教授5人,副教授10人,博士7人,在读博士5人;学院致力于教师队伍的发展,打造了一支团结协作、勇于创新的优秀党员教师队伍,他们当中有山东省教学名师、“学生心目中的十大优秀教师”“最美教师”等。

在教学科研方面,学院获批全国教育规划课题3项,主持省部级课题十余项,出版专著5部,主编教材6部,发表核心期刊论文二十余篇,获得省级科研奖励多项。2门课程获批山东省一流课程,2门课程获批山东省普通高等教育课程思政示范课程,3门课程获批山东省继续教育数字化共享精品课程及优质课程,获批3项省级教改立项,1项省级课程思政教学改革项目,2支教学团队在山东省普通高等学校教师教学创新大赛中分获二等奖和三等奖,3位教师在山东省高校青年教师教学大赛中获得二等奖、三等奖和优秀奖,4门课程被评为枣庄学院课程思政示范课,建成在线开放课程6门。

记者:学院在实践教学探索方面咱们有哪些好的做法?

傅金兰:在以OBE为导向的专业建设方面,我们对教学和育人进行了长期的探索。尤其是我们进行了赛教融合指导下的教学实践探索,效果良好。通过赛教融合,我们目前已经发展出融合教育师资培养教学团队、幼儿园教育教学法教学团队、学生专业技能训练指导教学团队、学生竞赛指导教学团队。其中,在校地融合教师教育优秀教学团队的带领下,我们吸引了来自一线的课程专家、业务骨干加入教学团队,为学生提供理论与实践相互渗透的全方位指导。具体做法如下:

第一,以赛促教:把学科竞赛平台作为骨干教师的孵化地、项目开发的集散地和教学团队的凝聚处。

第二,以赛促学:以学科竞赛促进学生自主学习日常化、实践训练平常化,通过参赛开阔学科视野,增强职业认同,促使学生及早进行职业发展规划。

第三,以赛促建:以学科竞赛为抓手,促进产学研结合,促进校内专任教师与行业教师的联系与合作,共同培育学前教育优秀人才。

第四,以赛促改:通过学科竞赛以及与各同类院校的交流推动教学改革,实现教学方法多样化、组织形式灵活化、考核方式合理化、平台模块标准化。

以赛促教,以赛促学是我们一直秉承的教学思路,在学生竞赛活动中,我们委派专人为学生提供赛前辅导,比赛中由专业教师担任评审,并对学生进行赛后点评,全程指导,深化学科竞赛的教育价值。为进一步提高学生专业能力自主训练的意识和水平,我们会策划并组织实施期中技能抽考活动。由于考前准备的过程中学生对技能指导的需求猛增,在这种情况下,我们还会及时组织学生助教团协助教师进行日常辅导,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记者:在教学质量保障与持续改进机制建设方面,学院是如何实施的,有效度如何?

傅金兰:学院始终坚持质量是生命线,紧紧围绕办学定位和人才培养总目标,以学生发展为中心,以持续改进为重点,将目标管理与过程管理相结合,构建了师生广泛参与、“教、学、管”紧密协调、“常态督查、及时反馈、持续改进”相互补充的本科教学质量保障体系和工作闭环,督促教学从“以教为中心”转向“以学为中心”,推动人才培养质量的循环式上升。

在提升教学质量方面,学院定期召开教育教学工作会、质量建设专题会,分析、研判教育教学改革新趋势、新格局,及时学习贯彻教育教学新理念、新要求;通过“教学研究专题研讨”“学期教学质量活动月”“教学督导工作会”“听评课汇报研讨会”等活动,深度交流沟通质量文化建设的本质,强化质量文化内涵提升工程,唤醒和维持师生主体的质量意识和危机意识,强化质量主体责任,加强自觉、自省的质量精神文化建设。

在管理制度中主要体现质量文化取向,为教师自律、自查提供制度遵循。学院成立院级教学督导团队,坚持开展常态化的教学督导、专项评估、数据监测、信息公开等各种质量保障活动,及时发现问题、分析原因和持续改进,强化质量自查、自纠行为,推进质量行为文化建设。学院专门建设了教学质量荣誉墙,通过有形、显性的形式展示教学质量建设过程中的业绩与荣誉,从情感上激发教师的成就自豪感、集体荣誉感,提升教师的质量意识和质量文化涵养,充分发挥质量文化浸润功能,提升全体教职工的质量标杆观念和质量维护行为的自组织功能。

在学风建设方面,学院在完善科学质量保障体系基础上,建立了学院质量评估制度,通过加强考试管理,严把毕业出口关质量,实施了本科毕业生跟踪反馈及社会评价管理的外部评估办法,积极推进质量持续改进机制建设,取得了良好的质量持续改进效果,提升了人才培养质量。通过对本专业教师、毕业生、在校生、用人单位、教育行政部门、学生家长的调查与评价,所有结果都表明,学院培养的学生得到了较高的认同。

记者:在人才培养方面,咱们学院有哪些特色项目?

傅金兰:作为一个全师范类专业的学院,如何培养学生的教育情怀,塑造良好的师德师风是学院各项工作的首要任务。根据学院的面向定位,我们在服务地方教育事业,积极投身支教工作,培养学生的教育情怀,塑造良好师德师风等方面拓展了立德树人实践路径。

第一,在关爱留守儿童,短期乡镇教育服务方面,学院多年来始终致力于留守儿童的关爱帮扶工作,每年组织服务团队深入枣庄周边乡镇、乡村学校开展主题讲座、儿童剧下乡、短期支教等系列服务,助力乡村教育振兴,深受好评。如开展红色主题儿童剧下乡活动,反响就很热烈。而以短期支教、心理辅导服务为主要形式的“暑期三下乡”活动,已经成为学院品牌,服务活动均被各级媒体争相报道,服务团队和带队教师连年受到省市级表彰。

第二,双向互赢,学生顶岗支教志愿服务。多年来,我们持续开展了援疆实习支教和山东省内实习支教的工作,学生在支教过程中展现出了极大的教育情怀与奉献精神。他们时刻牢记支教使命,迅速进入工作状态,时刻忠诚党的教育事业,积极承担支教学校的教育教学任务,受到当地教育主管部门的高度评价。

实习学生在实习支教学校全面开展教育教学工作,进行师德体验、教学实践、班级管理实践、教研实践,促进了理论与实践的紧密结合。这些活动有利于学生掌握中小学教师技能,促进学生了解基层教育状况,培养了学生的教育情怀,实现了乡村教育与师范生人才培养的双赢。

第三,双向互动,教师志愿服务地方心理健康教育活动。我们建立了地方高师院校(U)、地方教育管理部门(G)以及中小学(S)三位一体合作关系,常年坚持服务地方、服务社会,为枣庄市学校、社区、公检法、武警、监狱等领域提供心理健康宣传和教育服务,开展了丰富的心理健康讲座、团体心理辅导、心理咨询技能培训等活动。

记者:作为教师教育学院,学院在服务地方方面都有哪些举措和成果?

傅金兰:在学校教育学部成立的教师培训中心这一平台上,我们积极联系枣庄市教育局,充分发挥山东省教师教育基地的作用,与地方教育管理部门建立良好合作关系,精准供给、准确定位订单式基础教育教师培训目标,共同创新教师教育培训模式,助力地方基础教育事业快速发展。

第一,打造精品培训课程,创建品牌培训项目。在中小学校长任职资格培训方面创建品牌培训项目,帮助参训人员明确角色定位、深化政策理解、指明办学方向,进一步提升了各中小学管理干部精准引领学校发展的专业素养和管理能力。今年我们顺利完成了枣庄市小学、初中校长任职资格培训共4批,在培训中我们提供优质的省内外专家报告十余场,在活动中进行了丰富的交流与分享活动,培训效果良好。

第二,开展定单式心理健康培训项目。学院为各行各业开展心理健康培训项目,如开展针对中学班主任的心理健康技能等方面的培训与指导,还增加了延续与增值服务,如心理危机事件处理,提供在线继续学习资源等长期指导,获得了广泛的社会赞誉。我们还与枣庄市山亭区人民检察院建立产学研合作平台,合作开展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教育矫治研究工作,加强对涉案未成年人尤其是农村留守儿童权益保护,强化未成年人心理健康教育矫治,提升未成年人心理健康科研水平,促进未成年人检察工作社会支持体系建设。

第三,开展中小学研学服务项目,发挥我院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基地作为第十三批山东省社会科学普及教育基地的作用,成立面向地方的心理健康服务专家团队,多渠道、多层次、多形式构建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立体模式。

我们会继续秉持“心有大我,服务社会”的理念,将理论研究与社会需求相联系,注重实践取向,加强学院与地方教育行政部门的深度合作,实现高校与基础教育行业的协同发展。

(记者/李申磊  编导/徐海波)